济南大华官方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导读 > 百家讲坛 >
济阳人性格的善美“基因”缘自哪里
发布时间:2020-06-30     浏览次数: 次   作者:齐建水
性格是指人们对人、对事上所稳定下来的、经常的、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俗话说,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性格。每个人由于受遗传、环境、教育、经历、文化、信仰等因素影响不同,脾气性格也各自不同。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一地区的人们由于所处地理条件、人文历史、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语言文字、文化教育、民规民俗约束等影响因素大致相同,从而使人们的脾性在大的方面具有趋同性或叫“类本质”,为人处世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心理状态。民众共同心理状态通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一个地方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族群性格。透彻审视自己所处地域民众的性格特点,既可凝聚共识,增强自信,又能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盲目格局中走出来,革故鼎新,从而适应时代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如果要堆砌一堆词汇的话,勤劳善良、质朴本分、仁和孝顺、忠诚守信、正直重义、乐善好施、知书达礼、自强不息、勇敢坚韧……等诠释美好性格的溢美之词,对济阳人都是当之无愧的,其中最鲜明的特点当是善良勤劳、实诚忠孝、循规本分、仁和宽容。
济阳人的这些善美性格当然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具有必然性的生成逻辑,有其相对固化的、传承恒久的“基因”控制,这些基因通常表现为一种集体意识和无意识、精神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存在,具有无形性、普遍性、特定性和遗传性。而这些基因的形成与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地理条件、传统信仰、现代文明等因素息息相关。
一、历史文化影响
济阳历史悠久,自古文蕴深厚,人文荟萃。古代济阳人深受舜文化、韶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影响。
舜为上古五帝之一,《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舜道德高尚,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并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舜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倡导为人、持家、做官、治国均以道德为本,开创了中华道德文化之先河,被后人尊称为“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向阳花木易为春,济阳距济南“舜耕”过的历山不足百里,人们自然受到舜文化的熏陶和教化,在灵魂深处播下了“德”的种子。
韶文化也称韶乐文化,是舜文化的继承和光大。“韶”,美也,含有美好之意。韶乐,相传产生于舜帝时期,作为歌颂舜帝德行的乐舞,被视为舜帝德行隆天、治行大成的硕果,是我国上古时期音乐成熟的标志。一曲天籁,引凤凰来。“韶乐”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一个闪亮的历史文化符号,对济阳有着更直接更深刻的影响。在济阳曲堤镇,曾有一座闻韶台,佐证了孔子在此闻韶的史实。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路经繁华的城邑曲堤时,被古城内传来的高雅美妙的音乐所吸引,循声进城,欣赏了当时几尽失传的《韶乐》。孔子生前最大的嗜好是吃腊肉,而聆听过尽善尽美的《韶乐》之后,经常沉醉于乐曲的美妙韵味当中,以至于好几个月吃肉都觉不出肉的味道了。(见《论语·八佾》:“子在齐闻韶,三月而不知肉味”,“子喟韶‘尽美矣,尽善也!’”)尽善尽美的韶乐之所以能在济阳大地上存在,也说明此地必有其适合存在的土壤,民众自然也可从中受到教化和影响。为纪念“圣人”孔子在此闻听韶乐这一史实,汉唐时期文人墨客在曲堤古城修建了闻韶台。盛时的闻韶台,宏伟秀丽,飞檐叠翠,古朴典雅,风韵悠然。台上台下,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亭台楼阁,尤以“闻韶书院”、“魁星楼”最为著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曲堤闻韶台见证了孔子思想的枯荣兴衰,也为济阳根植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底蕴。曲堤闻韶台,作为济阳最古老、最著名的历史景观,已成为济阳人的骄傲,成为济阳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亮丽名片,谈济阳历史必谈闻韶台已成为越来越热的文化现象,追求尽善尽美的理念也熔进了济阳人的血脉灵魂里。
对济阳人影响最深远的当是齐鲁文化。济阳人集齐鲁禀性于一身,具体表现为尊鲁礼而尚齐风。齐鲁文化本是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注重勇武的实用型的齐文化,一部分是注重修养的道德型的鲁文化。济阳在历史上属于齐国,自然受到齐文化的浸润。古语说:“齐人隆技击”,意思是齐人尚武崇勇、擅于格斗,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济阳人急性子、大嗓门、倔脾气,正是齐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齐文化的遗迹在济阳民间传统艺术中也显而易见,仁风的鼓子秧歌,彪悍刚劲,豪气干云,其来源有学者说是由古代士兵演练阵法而来。还有董家花棍鼓舞、太平的马叉表演、新市的民间武术,无不根源于齐文化的遗传。济阳人尚武崇勇的传统到现在也不难证明,济阳连续多少年都是征兵先进单位,济阳兵既听话又能打硬仗,敢打死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涌现出了许多为国捐躯的英雄烈士。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齐文化逐渐湮灭,因此儒文化对济阳人的影响更深。一代一代的济阳人都是在“人之初,性本善”的启蒙下成长和传袭的。儒家思想本身就极接地气,小到与父子兄弟的相处,大到治国平天下,皆以“善”为标准,“仁爱”“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体现着圣哲智慧的永恒魅力和不朽价值。加之曲堤建有闻韶台,近水楼台先得月,济阳人对儒家思想更崇尚,更敬奉。儒家学说的重要功用是稳定,稳定家庭,稳定社会,稳定秩序,自然也稳定了济阳人那颗实诚憨厚的心。济阳人为人谦卑,尊重传统,实诚本分,任劳任怨,通情达理,顾全大局,讲规矩,讲原则,讲礼貌,不排外,不欺生,不逞强,不告刁状,不管谁到济阳,“来的都是客,铜壶煮三江”。儒家文化的教化,塑造了济阳人宽厚平和、善良勤劳、中庸本分的品性。
论及济阳人的来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原住居民或由附近地区迁居来的,二是明朝大移民时从山西经山西洪桐或河北枣强迁来的。实际上,在移民中,属洪洞县籍的仅是一部分,说自枣强迁来的,也实非皆枣强籍人,只因当时朝廷移民“设局驻员”于洪洞县广胜寺大槐树下,东去的山西移民又经河北枣强再另行分拨,人们对洪桐和枣强两处记忆较深之故。来到山东,山西洪桐移民主要被安排在济宁府、东昌府一带,枣强移民主要被安排在济南府青州府北部,所以济阳民间很多族谱上记载,始祖是明朝自河北枣强迁居而来。这样,很多济阳人身上自然流淌着山西人的性格“血浆”。那么山西人是什么性格呢?据有关专家论证,驯良是山西人的一大性格特点。自秦汉以来,中国发生那么多的起义,没有一个领头的是山西人,也没有一起发生在山西。这种循规蹈矩、驯顺善良、老实听话,甚至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性格思维,与济阳本土的儒家思想相融合,筑牢了民众实诚本分、循规守法的性格特质。
受儒家文化影响,济阳人重视教育,尊重人才。明朝曲堤镇就建有闻韶书院,明末清初著名经学家张尔岐曾在此执教长达十几年,培养出了刑部尚书艾元徵这样的高徒。很多外地人都说,济阳说话文诌诌的,连普通老百姓的方言土语里都镶嵌着文化的“珍珠”,如诧异、寻思、琢磨等等。济阳的现代教育也曾取得过辉煌成绩,济北中学、济阳一中都曾是远近闻名的名校,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又反过来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为济阳人的性格注入了文化基因。
二、地域自然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济阳县建立于金天会七年(1129年),因县域处于济水之北而称为“济阳”。济水,古名沇水,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极高。《尔雅·释水》中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史记·封禅书》中载:“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水曰济、曰淮、曰江、曰河。”济水位列四渎之首,地位非常煊赫。因其是“四渎”中唯一有利无害的河流,格外受到统治者的尊崇,“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皇帝崇祀典,诏书示三公”。汉代尊济水为诸侯,唐代被封为“清源公”,宋代被封为“清源忠护王”,元代被封为“济渎清源善济王”,明代改济水神号为“北渎大济之神”,清代又加封“北渎永惠大济之神”,在全国水神庙中祭祀济水的济渎庙也是最多的。济水之所以被中国古人尊崇,不仅仅因为她是一条文明和文化的母亲河,还因为她被赋予了“流清、泽广、德厚”的高尚人格色彩。济水发源于济源王屋山太乙池,以地下河潜流七十余里后显露地面,到河南温县西北再次潜入地下,并从黄河河底穿过后,在河南荥阳流出,经河南原阳隐没,现身于山东定陶,然后曲曲折折汇入渤海。1855年,黄河自河南兰阳(现兰考)铜瓦厢决口北徙,夺济水下游河道入海,自此,在济阳身边流过的便是黄浪滚滚的黄河,而不是清澈如许的济水了。济水“或平地开源,为河为渠;或穴地洑流,为泉为井”,与黄河相交,不染其浊,千回百折,坚韧不拔,三隐三现,自强不息,默默地滋润着两岸的穑稼,其宽厚仁爱、温柔慈善、忍让包容、仁和好义,也像流动的血液一样,滋养着济阳人民的品性。
黄河改道途经济阳160多年来,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恢弘气势,义无反顾,汤汤东去,其不惧艰险、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也在济阳人的性格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济阳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2.8℃,年平均无霜期195天,年太阳辐射量124.4千卡/平方厘米,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全境皆地处鲁西北平原南部,一马平川,有济水(黄河)、徒骇河、土马河、大寺河等河流穿境而过,水利资源丰富,便于农业耕作。由于生长在物产尤其是粮食相对丰饶的地区,人们对生存有一种优越感,对土地形成了绝对崇拜的信念,也造就了济阳人重土安命、故土难离的意识。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壳变动十分剧烈,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而多样,旧创未复,新祸又起,而济阳却是一块安祥的“福地”,灭绝生灵的大的灾害没有发生过,加之便于农耕,人又朴实,因此,一代经学大师张稷若一句“离庄不离县,围着济阳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济阳人。直到近年来,部分村庄拆迁,还有很多在城里生活几十年的人,想回老家要一处住宅,把家的根留住。
家是济阳人的根,是济阳人的精神寄托和物质归宿。对家的无限眷恋,对家庭的无限忠诚,使得济阳的社会至为稳定。“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以家为本位的文化传统,赋予了济阳人从家庭安全和稳定出发的服从大局的意识,进而升华为一种浓厚的家国情怀,当国家需要的时候,必定挺身而出,积极奉献。
三、民间信仰影响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信仰作为民众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深深影响着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对一地民众之性格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济阳民间信教群众中,除回民信奉伊斯兰教外,更多的人信奉佛教和道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也是最主要的宗教。佛教自元代传到济阳,一度非常盛行,境内建有很多寺庙,香火旺盛,如清宁寺、皇姑寺、广福寺(孟家寺)、风铃寺等等,最出名的当属曲堤的弥勒寺,“禅塔晚灯”被评为“济阳八景之一”。佛教文化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并不只限于宗教,从哲学、文学、艺术甚至日常生活都能看出佛教的影子。由于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西方净土、饿鬼地狱和吃素念佛等观念,一些与之相对应的民间习俗也就随之产生。如过年焚香磕头,元宵节点花灯,三月三到济南千佛山还愿等等。济阳待客的礼仪讲究让座奉茶,这奉茶的习惯也来自佛教,坐禅是佛教徒日常中的重要环节,长时间静坐,容易导致疲劳困倦,就用饮茶来清心提神,后来很多禅寺中专门设了茶堂,把它作为禅僧讨论佛理、招待宾客、品尝名茶的地方,民间效仿,渐成风俗。佛教主张“净心苦修”,受其影响,济阳人的性格里也具有一种“苦行主义”,以苦为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吃苦为上,奉行“不吃苦上苦难得甜上甜”。
济阳人特别重视孝道,孝顺是济阳人衡量一个人品性的第一标杆,甚至是唯一标杆。人们常说:“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何况待别人?”意思是这样的朋友不可交。济阳民间流行一段儿歌民谣:“山老鸹,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扔在半坡里,把媳妇背到炕头上……”这是对不孝之子的讽刺,从小就教育孩子要不忘父母养育之恩。佛教提倡的孝,不仅要求要侍奉供养,更要使其止恶行善,进而了生脱死,离苦得乐,扩大并充实了民间孝道的内容。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于南北朝时期传入济阳所在区域。道教的传播不及佛教,与道教有密切关系的庙宇也不多,只有武当庙、真武庙、金星庙几处,这些庙宇只是供香客进香及许愿、还愿的场所,少有道士、道姑居住。虽然道教教义传播不够,但其所尊崇的神灵大多是由流传于民间的俗神吸收改造的,如关帝、门神、灶神、财神、八仙、福禄寿三星等等,在民间更“接地气”,有着更深更广的影响,民众对它们都是无比敬畏的。对这些神灵的崇拜祭祷,形成了各种民俗。如青年人谈婚论嫁要请算命先生择吉日良辰,最普及的就是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
千百年来,碧霞元君一直是济阳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的崇拜对象。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因坐镇泰山,尊称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万山奶奶等,是道教中普度众生、舍己为人的女神。
济阳的丧葬习俗杂糅了儒、道、佛等诸家的礼仪,同一丧事,既尊儒家古礼,又信道家之谈,既本佛家传说,又按当地所需而行,五花八门,但足见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宗教在与济阳社会的融合发展中,发挥着整合、规范、调整、舒解功能,影响着济阳人的人性和精神。固然,宗教中有许多愚昧的迷信,有诸多的封建糟粕,但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淫邪的教义和要人们看淡人生、不为功名所累、不为利禄所惑、不为欲望所困的教化,以及道家倡导的“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法则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上善若水”、“道法自然”等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人们追求美善、崇尚和谐、慰藉心灵、寻求安慰的愿望,对调整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理念、思想观念和巩固社会道德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四、风土文化影响
风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民众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到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大致可分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和传统文艺。
传统习俗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二是适应现实社会历史条件而产生的。济阳人有古人遗风,尊重传统,过去人们的服饰具有泥古、简朴的特点,追求稳重,只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眼界的开阔,人们的服饰才丰富多彩起来,但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也只是追风而已,并没有引领潮流的做派。济阳人缺少浪漫,追求实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习惯于一日三餐,一般午餐较为丰盛,有菜佐餐,早晚两餐一般为主食加稀饭或粥。主食喜欢吃馒头、饼、面条、包子、饺子等,制作技艺比较粗实,重质不重形,不精致,讲究所谓“大吃大有”。
在济阳乡下,包括二三十年前的县城里,人们建房多为“四合院”、“三合院”,以北房为上房,由长辈或当家人居住;东西两厢房或由晚辈居住,或作厨房或仓房,只有在厢房不够住了时才在南屋住人。四合院院落四面都有墙壁,大门取东南或西南,大门内还要挡上影壁墙,具有防卫严密、内向、稳定、秩序井然的特点。这样的布局和特点,也与孔孟之道影响不无关系,长幼有序,主次分明,等级昭显。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济阳人服从权威、通情达理、顾全大局、循规本分的性格。改革开放以来,无数济阳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去打工、去求学、去创业,其中不乏成功者,也少不了失败者,但不管成功与失败,那老家的老房老院都是心灵永远的归宿。
济阳人为人处事很大气,在待人接物上,很要面子,礼节较多,客人进门,主人须出门相迎,先让座,再敬烟奉茶,款待酒饭。过去东北部乡镇的人们,家中每遇婚嫁、生育、做寿等大事,招待客人有“返席”之风,俗称“两半截儿”,即一席菜用过之后将残席撤下,少顷再上酒布菜,请客人重新畅饮,还有的在“两半截儿”的基础上再加“一半截儿”,叫作“三半截儿”。这足以看出济阳人的热情好客。济阳人待人慷慨,平时有好东西自己舍不得吃,要用在为人上,借钱也要随份子,鄙视“关起门来朝天过”的人。济阳人聚会,都抢着买单,甚至偷着买单,酒足饭饱之际,有人说去洗手间,八成是去前台结账了。受人约宴,必带好酒,常常剩余的酒水价值都超过主人的消费。一个圈子的人可以轮着请客,但AA制消费在济阳并不盛行,来了客人实行AA制,大家会说你小气、吝啬,如果客人非要AA制,你会觉得对方是看不起自己,是一种污辱。大气和小气,在济阳人眼里不是性格问题,是道德问题。
济阳之地不缺文气。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曾巩和北宋著名书法家诗人黄庭坚都曾登临曲堤闻韶台,分别留下了“人仁为本”、“千古一脉”的题词。明末清初,济阳经学大师张稷若,对 《仪礼》《周礼》《礼记》等儒家著作的研究有着高深的造旨,著述颇丰,刊行于世或见诸志书记载的有如《仪礼郑注句读》《周易说略》《诗经说略》《老子说略》《蒿庵闲话》《蒿阉集》《天道论》《中庸论》等专著,尤其他对“五经”的研究,独辟蹊径,卓有建树,连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诗人顾炎武都说:“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其弟子艾元徵官至尚书,也留下了《易经会通》《退食槐声留余集》等著作。在民间,张稷若传奇故事流传甚广,说他前知五百年,后晓五百载,能呼风唤雨,剪纸成兵,又说他并没有死,而是脱壳成仙等等,被传为“活神仙”。这些民间传说被评定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限于历史的原因,济阳的民间文艺多是以传说、民谣、戏曲等形式通过口传身教传承的。过去,济阳民间还风行迷戏,迷戏又叫“四合腔”,唱词简单易懂,唱腔节奏感强,旋律优美,据说是吕剧的前身。现代剧作家苏耕夫,济阳人,曾任山东省文化局创作组组长、省文联戏剧编辑和《前哨》月刊社编辑、省话剧团任专职编剧30多年,创作出《母女俩》《卖马计》《一枝红杏出墙来》《决战》等剧本,成为中国当代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原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高平,也是济阳人,曾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名誉委员,著作等身,颇有成就,享誉全国。当前,济阳还活跃着一支文学创作队伍,创作成果丰硕,在周边地区有很大的影响,被山东省作协誉为“不可多得的济阳现象”。不管是文学创作还是民间传说、民谣,或者戏曲,其内容大部分都是以追求真理、惩恶扬善、因果相报、鞭挞忤逆为主要内容的。
这些被民众默认的风土人情习俗、衣食住行习惯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传说、文化艺术,都对济阳人加固崇德向善的性格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
五、现代文化影响
历史的、地理的、社会的因素都是济阳人性格成长的“奶汁”,也是长久传承的“基因”。然而,人的性格又不是一承不变的,尤其是大的历史变革会深刻影响人的性格演变。比如新中国的成立,让人们从被压迫阶级翻身作了国家的主人,宪法赋予了每个国民人人平等的权力;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受教育程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一些旧有的乡风民俗随之发生改变;随着“红色基因”教育的开展,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等为代表的中国精神也日益走进济阳人的心中,正在进一步强化济阳人追求真理、敢于斗争、奋发有为、创新探索的思想观念;通过普法教育,人们的法治观念不断提高,一些有悖法律的陈规恶俗渐渐被人们所抛弃;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人们看问题、想问题、做事情的心理观念与时俱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社会文明程度快速提高,济阳人的性格更加自由开放。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其便捷性与即时性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减少了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消耗,提高了劳动效率,“天涯若比邻”,人的社会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信仰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商业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济阳人的善美性格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事实上,无论什么性格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性格犹如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有好的、光彩的一面,也有差的、晦暗的一面,甚至互为表里,不能分开。济阳人虽然是一个优秀的团体,但是性格中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缺少现代时尚意识,土里土气;明哲保身,随波逐流,缺少创新争先意识;过分爱面子,虚荣心强;契约意识差,缺少现代法制精神;孤芳自赏与缺少自信等等,这些缺陷影响了济阳人大创新、大发展的前进步伐。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就应该承认这种现实,既不要求全责备,也不要无动于衷,要用“扬弃”的态度,取长补短,对优秀基因要长久传承,对不好的基因要尽力阻断,不断完善自己。
善美济阳,在水一方。千百年来,“善”与“美”已浸润于每个济阳人血液细胞。当前,济阳发展步入了黄金期,前程似锦,奋进过程中迫切需要一面旗帜来凝聚人心、增强认同、引领风尚,区委及时提出了打造“善美济阳”这块城市品牌,恰逢其时。“善美济阳”有出处,有依托,有方向,有特色,必将对济阳人性格的进一步完善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汇聚起共建共享济阳“大家庭”的磅礴力量,为奋力实现北部新区建设新突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