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华官方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导读 > 百家讲坛 >
足迹(二)-济南大华塑料加工厂
发布时间:2020-04-07     浏览次数: 次   作者:李三军
危机受命
    1994年4月,在当时唐庙乡党委副书记艾刚和经委主任王良琚的诚挚邀请和鼎力举荐下,我放弃了亲手创办两年且处于供销两旺的物资回收公司,接受了停滞半年之久的唐庙乡塑料制品厂。
    作为乡镇企业当时厂子有两台单螺杆挤出机、一台螺旋压力机、一台混炼机、一台冲床和几套磨具,只能生产扇贝养殖盘和塑料小盆小桶各一个型号,因为产品单一,受销售市场限制,周转缓慢,拖欠工资和原料款,全厂上下感觉无望,作鸟兽散。乡政府领导放下架子,任人唯贤,二十二次找我谈话,“只要政府不赔钱,运转起来就是胜利!”
    通过考察、权衡利弊,我与乡政府达成协议“资金自筹、团队我组、闪电开工!”
    当时废旧塑料价格正是低谷,周围县乡再生资源公司对我信任,纷纷送货上门。农民刚刚开始脱离土地的束缚,劳动力低廉。厂里使用胜利油田专线,电费很低。我自己动手,改造两台挤出机的机头,将晒干的塑料薄膜熔融挤出做成黑黑的塑料拉条,联系卖给几家涂料桶厂,正好他们也不用再添加黑颜料了,产销对路。从账面上看,纯利润可达25%,很是不错,但几个月下来,就挣了一大把白条,用户拖欠厉害!因为产品没啥技术含量,不可能远销,只在济南周围寻找用户,“上赶着没有好买卖”。与章丘柳沟中学的一场纠纷使我冷静下来,虽然官司赢了,货款执行回来,去掉费用所剩无几,只好重新找路。
(连载篇)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