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华官方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导读 > 百家讲坛 >
足迹(三)-济南大华塑料加工厂
发布时间:2020-04-07     浏览次数: 次   作者:李三军
  水洗造粒
    一九九五年,改革开放已经全面铺开,国家开始进入发展快车道,塑料原料需求持续增大,价格也不断走高,再生颗粒的生产蕴藏着极大利润。漂洗除杂是再生颗粒质量好坏的关键技术,由日本和台湾首先传入闽浙一带,我们山东蔬菜大棚已经非常普遍,但因没有技术,大量废旧农膜被廉价收购,经过长途贩运到东南沿海地区,再变成透明透亮的颗粒被抢购。
    我借着给温州工厂送原料的便利,将关键技术牢记在心,没钱买专用的设备(整个山东省当时就买不到),就请来电焊工帮忙,按照我的图纸,自制水洗铁笼,将现有的只能吃进干料的挤出机分拆,机筒割出排水孔和排气孔,螺杆焊上钢筋作为塑化区,经过一个多月的折腾,一千元每吨的废旧农膜,终于变成四五千元的塑料米。此后几年,经常有外地客商带钱住在我厂等货,记得福州的林贤远(现在英国发展),温州的薛行林,天津的金瑞宝等都是我的常客。
    众乐乐胜过独乐乐,在我的帮扶下,济南、德州、聊城,连同河北、河南及北方四省,有三十几家塑料造粒厂按照我的模式,执行标准包装,产品由我统一计划发货到需求厂家。山东作为蔬菜大省,无数个大棚每年替换下来的废旧塑料布,连同不断增长的各种塑料包装膜,经过回收、分类、清洗、造粒,又重新变成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不仅节约了能源,而且保护了环境。
    
(连载篇)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