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华官方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导读 > 百家讲坛 >
我的童年记忆(七)
发布时间:2020-07-08     浏览次数: 次   作者:李三军
远房表亲挺亲 
    平舅是姨姥爷的儿子,年龄和我父亲差不多,长得白净方脸、浓眉大眼,能写会算,负责他们村面条厂销售,就是推着车子在周围村庄换面条,大概五六天来我们村一次,我是最喜欢平舅来我们村的。他一到就会拿几把面条给我,嘱咐我午饭等他过来一起吃,然后他就去围着大街小巷吆喝,因为村庄大,所以他每次来生意都不错。
    有个太阳很毒的夏天,快散工的时候,平舅推着车子回来了,赶上村西头有人生小孩,邻居们都要送米(给产妇送点养月子的营养品,我们那里统称为送米),面条很快都换没了,吃过午饭他就可以回家休息了。平舅洗脸的功夫,大姐将盛好面条的盆子端到矮桌上,我忙着摆放碗筷和凳子,这时父亲到家了,还带来一位光膀大汉,只穿一条过膝的短裤,原本白色变成了泥巴色。父亲一边在院子里盛上满满一盆水,帮助那大汉洗脸洗膀子还有那蓬乱的胡子和头发,一边招呼大姐做几个菜。 
    “这是贵客?”我有点懵,平舅常来,就像自家人,不是年节时候各家很少会有需要炒菜的客人。大姐不敢多问,变戏法似的,切了一盘咸鸭蛋,凉拌个黄瓜,炒个花生米,又凑了一个腊肉炒咸菜丝,真佩服大姐,家里养个馋猫,还能做出这么多好吃的!我家大门洞挺宽敞,后面有影壁墙,过堂风是天然空调,风大了就关一下门,每到夏天那个长长的矮饭桌就经常放在这里,但这次我只能和姐姐在堂屋吃饭了。看着窝头,想着面条,心有不甘,我悄悄借着墙角偷看。父亲端进去一壶酒,三个酒盅分别满上,光膀大汉没 动酒盅,似乎只对面条感兴趣,父亲问他话,他简单回答,只是面无表情,将饭盆拖到自己旁边,只管不停地吃面,父亲和平舅边饮边聊。盆里面条捞不到了,父亲将自己碗里倒给他,大汉来者不拒,很快扫光,又端起盆来,将汤喝净,用手擦擦肚皮上的面汤,招呼不打,起身就往外走,迈步同时还毫无保留地放了一串响屁!我乐着跑回堂屋,向姐姐报告那人的“屁”事儿!
    平舅到堂屋喊我去替他吃面,顺便从我们桌上抓了两个黑窝头,我马上跟他来到矮桌旁,这时父亲从外面送客回来,平舅急切询问那位不速之客的来历,父亲坐下讲述。 
    光膀大汉姓杨,我该叫他杨叔,十几里外瓦屋头村杨四的孙子,杨四是我爷爷的亲娘舅,杨叔就是父亲的远房表弟了。因为宅基地和村里闹矛盾,据说受到村干部的欺负,性情大变,又加上翻盖老屋的时候,用铁锨截断一条粗蛇,人便有些疯癫,多方医治无效,对别人也无妨碍,时间久了,家人便由他到处游逛。父亲下工路上遇到他,带他回家吃饭。 
    提起杨四,当地老人无人不晓,山东梆子《杨四困城》的主人公杨秀章,生于 1847 年,为人正直、侠肝义胆。1890 年商河大地主田玉成勾结官吏,借包办修河工程,迫令百姓出钱出粮,侵吞自肥,由于偷工减料,次年汛期河道仍然决口,广大群众义愤填膺,杨四应众所推,率民众数千人,各持武器和农具,将商河县城包围,田玉成和知县慑于声威,清账退款,摆席赔礼。此事被编为戏曲广泛传唱。1898 年,在义和团运动影响下,杨四组织民众三百多人,习拳练舞,护庄防盗,互助生产,多次打退土匪骚扰。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并亲送多位后人及弟子参加八路军。他家虽不富裕,但对困难者,不论亲疏都是慷慨相助。晚年时,身心健康,九旬后,仍能步行赶集,1945 年去逝,终年 98 岁。 
相关文章推荐